照片里的真相
发布日期:2025-08-29 浏览次数:92
——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观后感
“城门城门几丈高,三十六丈高,骑花马,带把刀……”伴随着这首南京人耳熟能详的童谣,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把南京大屠杀这段沾满血与泪的故事缓缓展开。
日军的侵略打破了南京城的宁静,也改写了城中人的命运。为躲避日军追杀,邮差阿昌伪装成了吉祥照相馆里的一名学徒,以“为日军洗照片”为由,暂时延长了自己的生命,并与翻译王广海、演员林毓秀、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结识。在清洗照片过程中,他们发现,自己清洗的正是日军屠戮同胞们的铁证,为保护证据,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更换底片,将真相传递给世界。
影片中,日军的残暴与虚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,摄像师伊藤表面上温文尔雅,实则暗藏虎狼之心,这种满口“仁义礼智信”,实则心如蛇蝎的性格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已经初现端倪:在小队长要求他拍摄中国平民被砍头的瞬间时,他毫不顾忌中国人的死活,一心只惦记着照片的光影、自己的“艺术”;在交给阿昌手写信,庇护对方的生命时,又在上面添加了“两日之内”的字样;在摆拍中日亲善的照片时,看着婴儿被摔死,他并没有不忍,而表现出了一种烦躁,对自己的“艺术创作环境”被破坏了的烦躁,对同伴给自己惹麻烦的烦躁……他象征着日军伪善、残酷的一面,戴着虚伪的面具,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,其实只是一头披着人皮的野兽,表面上将中国人当作朋友,其实内心深处只把他们当作工具。他一边记录着日军的暴行,一边以“仁义礼智信”粉饰自己的残酷。当老金把酸性的显影液泼到他身上,伊藤这只野兽的人皮被撕破,兽形得以“显影”,露出了扭曲、狰狞的真面目。
翻译官王广海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立体,他在南京城破之前是贪财好色之徒,在南京沦陷后他在良知与利益之中摇摆不定,头上戴了又摘的日本军帽是他心中道德与麻木不断拔河的象征。他麻痹自己,告诉自己可以在日本获胜后大有作为,可情人林毓秀的一声声诘问喊醒了他:“日本人会把中国人当人看吗?我从小学戏,唱的是穆桂英、梁红玉,你让我做汉奸的老婆?!”在林毓秀即将遇险时,这个始终唯唯诺诺、满脸堆笑的翻译官,终于展露了自己最后的血性,他倒在了日本人的枪下,用自己的生命付出了觉醒的代价。
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平凡人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:阿昌由一个胆小怯懦、只想保命的邮差,转变成了一个敢于斗争、保存证据的勇士;林毓秀从满怀天真、心怀梦想,以为可以在日军统治下委曲求全的演员,逐渐醒悟,认识到日军的残暴,坚守“寸土不让”的底线;老金一家身处绝境,却仍然怀揣着中国人的良知,将底片藏进每个人的衣服里,保护下了最重要的证据……他们在生死抉择间选择了中国人的良知,将日军的暴行传出层层封锁。
南京大屠杀不是写在课本上的冰冷数字,而是同胞们流不尽的泪水,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,是在战火中挣扎的活生生的人。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新时代,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,更不能忘记前辈们的牺牲,不能忘记历史,我们的遗忘,就是对他们的背叛。电影的最后,活下来的只有带着小金的林毓秀,两人的姓氏刚好组成“金陵”的读音,他们的存活,象征着金陵的希望,象征着中国人扑不灭的生命之火。
(高睿)
- 上一篇:无
- 下一篇: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